第(2/3)页 “处理方式。” 鲁杰罗顿了顿,“很好,能具体一点吗,德国女孩?” 德国女孩脱口而出:“toccata。” 女孩坐下后,鲁杰罗继续问道:“谁能解释一下什么是toccate?” 这次一名来海市音乐学院的华国男孩站了起来,“托卡塔意为‘触键’,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键盘体裁,技巧性高,特别是在脚键的运用上。” “教科书般的回答!” 鲁杰罗给予了男生肯定,接着说道:“第一乐章的华彩部分值得每一个演奏者借鉴,所以请把掌声献给他。” 接着一阵掌声响起,秦键一边拍着手一边看向了前排不远处的一位法国演奏家。 接着鲁杰罗再次一个响指落下,音乐再起。 ... 一断断的音乐被播放,一个又一个的评论者站起又坐下。 有的音乐被人认出了演奏者,有的音乐则没有太多人去在意演奏者是谁。 ... 一个小时后。 再一次音乐停了下来。 刚刚播放的是拉赫晚期的一首作品《科列利主题变奏曲》。 发言的人多了,观点也就多了,冲突也就随之出现了。 这首作品是一个德国学生演奏的,或许他演奏中的德奥烙印过于深刻导致他太过于精细,他的演奏试图在用一种缓缓推送和弦的方式进行,以至于力量不足,细节也显得有些朦胧。 认同这首作品的人表示德奥派的演奏风格也可以演奏拉赫的作品。 而反方则认为这完全不是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 随着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大厅里就站了队,德奥派和俄派各持己见。 场面一度精彩。 当然,这里的德奥并不代表德国奥地利地区的音乐学院的团体,同样的俄派也是。 一个来自格林卡音乐学院的教授则代表了正方观点,最终以拉赫本人曾经提出过的观点让这幕小小的辩论会结束——“每一个乐句都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正确处理方式,只要这些处理有说服力,只要这些处理是经过深思熟虑,那就是可取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