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即便拉赫玛尼诺夫曾亲口承认过——没有任何一个演奏的拉三比得上霍洛维茨。 但那只是几十年前了。 所以抛开霍老的版本先不谈。 帕尔曼作为霍老的闭门弟子,一个顶级钢琴家,到了晚年自然而然也有自己对与作品的领悟。 或许二十年前的帕尔曼演奏的拉三第一乐章也是充满炫技和热情洋溢,完全不会像是现在这般冰冷。 所以秦键觉的不能单从眼前这一幕去断定太多背后的内容。 冷静下来思考了一番,他认为至少从表演上来看,这一幕拉三就是成功的。 而且不难分析出其演奏的特点。 第一,帕尔曼并没有想很多演奏家一样一个劲的往音乐里灌注音乐情绪和炫技表演,他的肢体从容,即便在最激烈的华彩部分他的一招一式从肢体语言到面部表情都没有夸张的渲染。 给人一种内外兼修的“表演状态。” 第二,帕尔曼的技术自然不用多说,但是在他的演奏中甚至都不会让人感到有仍有余,他没有花费多一分的精力去完成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更多的东西都在塑造音色上。 想到这里,秦键忽然从包里翻出来了一个小本子。 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的听,他动起了笔。 把刚才的东西记下来之后,他在第二点补充写道———— ‘用音色作为音乐的塑造手段’ ‘第三,音乐语气上的连续。’ 顿了顿笔,他再次在旁边补充‘这个问题要问,然后下去要找霍洛维兹的版本仔细对比。’ 在第三乐章的极速前进下,他还是敏感地捕捉到帕尔曼音乐音之间、段与段之间像是相互关联着。 这种微妙的感觉他在霍洛维兹1968年演奏的卡门幻想曲中感受到过,秦键知道,这个问题已经不在普通的分句层面上了。 随着钢琴铿锵的八度急板,乐团在打击乐饱满的洪声下进入了最后的高潮。 鲁杰罗大手一挥,乐团的声势几乎要盖住了钢琴。 顶峰过后,整个音乐强有力的结束。 鲁杰罗高高扬起的双手和帕尔曼悬在半空中的左臂成为了舞台上最后的定格。 音乐厅中回响散去的那一刻,猛烈的掌声和‘bravo’恰到好处的承接住了接下来的画面。 整个大厅都像是沉寂在伟大的音乐中,不得不说帕尔曼的拉三算是正式拉开了这次研讨大会的序幕。 秦键感叹的合上了本子。 “大师不愧是大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