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此种种,这天朝皇帝当真是来帮朝鲜复国的? …… 内阁。 朱怡炅一脸凝重:“今年会有大旱?” 王礼说道:“陛下,只是可能会有大旱。” 朱怡炅问道:“有多大可能?” 王礼说道:“这……不好说啊!” 梁文煊也说:“陛下可曾听过一句谚语‘大雪不寒,来年必旱’,此谚语虽出自农村百姓,却流传甚广。” 流传广便意味着可信度高,甭管什么原理,但肯定是农民的经验之谈。 朱怡炅随即翻阅起了几人早便呈递上来,有关去年各地冬季雨雪汇报的奏本。 雨水且不提,各地下雪的记录明显较之往年要少的多。 不仅如此,去年九月枢密院还曾请示过,说今年冬季不是很冷,是否适当缩减士卒冬衣预算,但被朱怡炅批驳:“不准。士卒为国家根本,不可慢待。” 现在将之结合,冬季不仅雨雪减少,而且也并不寒冷。 这明显不正常,放在后世则被称作暖冬。 听起来似乎不是啥坏事,但暖冬的到来往往都会伴随大旱,便是后世都无法避免。 而且,就算运气好没有大旱,那也会带来春季连绵的大雪,总之就是横竖没好事。 朱怡炅叹息一声,这是老天爷都不打算让他安生啊! 不过这也没办法,如今正值小冰河末期,什么大旱大雪之类的触底反弹可谓此起彼伏。 康熙那会儿才叫厉害,连太湖都能时不时结冰冻住。 六月飞雪可曾见过? 朱怡炅想了想:“传旨下去,让各地做好防护,修整水渠河堤、水库塘堰,尽量蓄水。再着令各地太仓多多贮米,宁可信其有。” 梁文煊拱手应道:“臣遵旨。” 王礼说道:“陛下也无需过于担忧,各省州府皆有所察觉,已然在由官府和地方乡绅牵头下,正着手修渠筑堤。再在地方太仓多多贮米,当是不会有甚太大问题,便是无有灾荒,也可将这些贮米卖于百姓。” “嗯。”朱怡炅点头:“再快马传旨北方,让北方务必多加注意。北地好不容易才从大战中停歇,不能再被天灾折腾了。对了,再与山西的刘儒汉去信一封,告知其今年可能会有大旱,让其务必多加防范。” 不仅给北方传旨,还要给山西去信。 这既是为了山西百姓免遭旱情,也是在于朱怡炅压根看不起刘儒汉。 第(2/3)页